近日,夜幕初降,鹽池縣長城關的垛口上點亮了暖黃色的燈光。在白熾燈的映照下,白布上的皮影栩栩如生,布幕后的藝人吹拉彈唱、舞動皮影,場面十分熱鬧。
鹽池道情在麻黃山一帶廣為流傳。早期源于甘肅環縣地區,最初以皮影形式演出,清末民國初年,開始由藝人搬演,逐漸在鹽池縣形成了一種皮影與藝人同臺演出的民間小戲,其音樂唱腔與皮影表演相同。道情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千百年來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蓬勃發展,承載了鹽池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與傳承。
日前,12場鹽池道情演出在該縣長城關、東甕城、革命歷史紀念園輪番上演。“鹽池道情作為國家瀕危劇種和自 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何使其更好、更高質量地傳下去,是我們不斷探索的課題。如今,鹽池道情演出與研學活動有效結合,能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關注這一瀕危劇種。未來,我們將會充分利用研學機會,多組織鹽池道情演出,讓年輕一代在看道情、聽道情、品道情中領悟文化傳承的深層內涵。”鹽池道情演出組織者徐有科說。
近年來,鹽池縣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加強對瀕危劇種的保護與傳承力度,推行“依團帶傳”的傳承模式,優化鹽池道情表演傳承隊伍,培養鹽池道情傳承人2名、演藝人員20余名、學徒6名,年均開展公益性演出100場次以上,推動保護扶持工作落到實處。
“鹽池道情的發展離不開新人演員的培養,更離不開新人觀眾的支持,要讓當代年輕人了解戲曲、懂得戲曲,培養他們對戲曲的興趣。只有雙管齊下,才能讓鹽池道情藝術在戲曲的百花園中永續傳唱。”鹽池縣文化旅游廣電局局長李月新說,今年,鹽池縣將繼續推動鹽池道情進景區、進社區、進校園,引入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鹽池道情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事業。(記者 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