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寧夏吳忠市手工地毯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馮玉蒼
??中國地毯有兩千多年歷史,最初由北方游牧民族以羊毛捻紗、編織而成,作御寒用,后逐漸傳入內地。“一丈毯,千兩絲”,白居易道出了古代制作地毯的辛勞與不易。
??寧夏毯作為傳統手工地毯的一種,做工頗為考究,既沿襲古法編織技藝,又吸收織錦等紋樣,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其工序嚴謹,選優質寧夏灘羊毛為原料,經洗毛、梳毛、紡線、制圖、染色、倒線、織毯、平毯、洗毯、烘干、剪花、修整等十多道工序。
??染色環節最為煩瑣,沿用的是老手藝。制色,以天然植物制取,藍靛草中提取藍色,大黃中提制黃色,蘇木中提煉紅色;調色,以水調和顏料,再化入適量草木灰等媒染劑,顏色深淺全憑經驗;染制,將毛紗浸入染缸,待顏料沁入,陰干后方能固色不褪。
??這之后的編織打結工序最為關鍵,多以傳統“掛經織緯”技法——將絨頭毛紗打結,固定在經線上,綰結成“8字”形扣。編織密度則考驗手上功夫,縱向每5厘米打11至15個結,厚度在5至8毫米之間,結小了不牢固,結大了不美觀。譬如,一塊6平方米的普通地毯,一共要打64萬個結,需耗時80多天才能織就。(記者 張文攀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