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時指出,寧夏葡萄酒產業是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并寄予中國葡萄酒“當驚世界殊”的厚望。
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時強調,寧夏的現代煤化工和新型材料產業,風電、光伏、氫能等清潔能源產業,葡萄酒、枸杞等特色產業,要精耕細作、持續發展。
時間是常量,也是奮進者的變量。
“過去15年,60多次到訪寧夏,我發現中國葡萄酒正以驚人的速度完成從學習者到引領者的角色轉換。”布魯塞爾國際酒類大獎賽組委會主席卜度安·哈弗說。
從在國內市場嶄露頭角,到綻放世界舞臺,寧夏葡萄酒產業一路長風破浪,星河入盞,釀造夢想。
一個全產業鏈的“紫色夢想”
從一瓶酒到酒塞、開酒器、酒瓶,乃至橡木桶,寧夏一步一個腳印,繪出一幅清晰的葡萄酒全產業鏈圖景。這背后,是認識的飛躍、眼界的開拓、技術的革新。
1983年,寧夏在玉泉營農場籌建了區內第一家葡萄酒生產企業——寧夏玉泉葡萄酒廠。然而,找不到一個會釀葡萄酒的工人。廠里從150多名職工中選出8名培養對象。國家一級品酒師、國家一級釀酒師俞惠明回憶,當時,他和同事被派到秦皇島市昌黎葡萄酒廠學習,第一次接觸到有關葡萄酒的書籍,8個人輪流看,幾乎把書抄了一遍后,才知道葡萄酒的一些專業名詞。其間,俞惠明參與中國第一瓶干紅葡萄酒的釀造全過程,學了一身本領后回到廠里表示:“大家抱著‘必須做成這件事’的信念,全力攻關!”
沒有專業發酵罐,俞惠明和同事用手將20噸葡萄一點點捏碎;沒有設備,他們用比重計、溫度計和簡易天平來測量……克服層層關卡后,寧夏第一瓶葡萄酒終于誕生!
2011年,經前期積累,賀蘭晴雪酒莊聯合創始人、首席釀酒師張靜想帶著自家葡萄酒闖一闖國際市場。“報名時卻發現,產區名錄里沒有‘寧夏’這一選項。酒莊顧問李德美給組委會寫信后,組委會才專門加上了‘寧夏’產區。”
經歷4輪品嘗,寧夏葡萄酒一路闖關,首次登頂世界舞臺。“共有來自56個地區的12254款酒參賽,獲得國際大獎的僅有25款,競爭激烈可想而知。”張靜說。當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賽組委會宣布產自寧夏賀蘭晴雪酒莊的“加貝蘭特別珍藏2009”干紅葡萄酒摘得最高獎時,張靜熱淚盈眶,“這是中國葡萄酒的驕傲,那一刻,我知道賀蘭山葡萄酒終于有了自己的名字!”
近年來,《關于加快我區葡萄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等陸續出臺,構筑起產業發展的“四梁八柱”。
從第一瓶酒到第一個國際獎項;從橡木桶生產、彩印包裝到制瓶、瓶塞、物流等環節;從研發易拉罐裝、低度、無醇葡萄酒等新品,到打造餐酒搭配休閑消費場景;從布局一座座葡萄酒文旅小鎮,到建設全國首個葡萄酒主題民宿、繪制寧夏葡萄酒莊文化休閑旅游電子地圖,探索“葡萄酒產業+文旅融合”模式……寧夏用實力證明,做強葡萄酒產業鏈,我們可以!
對此,全球葡萄酒行業巨頭——富邑葡萄酒集團用實際行動給予回應。富邑葡萄酒集團加速布局中國產區,首席釀酒師彼得·嘉高多次探訪中國各大葡萄酒產區。經過慎而又慎的選擇,去年,富邑葡萄酒集團在寧夏落子。“寧夏得天獨厚的風土條件以及當地釀酒師的卓越技藝令我印象深刻,我堅信,通過雙方的精誠合作,定能將寧夏葡萄酒推向全球,贏得世界的矚目。”提及未來,富邑集團首席執行官馮沃德滿懷信心。
6月10日,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中國葡萄酒產區發展指數報告(2025)》,揭曉全國八大葡萄酒產區綜合發展水平和基礎支撐力、市場競爭力、發展引領力3個分項結果,寧夏產區獲得2個分項第一、1個分項第二——這意味著,從“小荷才露尖尖角”到“綠楊堤畔鬧荷花”,寧夏葡萄酒在行業逐漸擁有了話語權。
一個國字號的“紫色平臺”
2021年7月,寧夏葡萄及葡萄酒產業發展迎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全國首個特色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寧夏葡萄及葡萄酒產業發展正式納入國家戰略。
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把葡萄酒作為“六特”產業之首,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精心謀劃、長遠布局,以葡萄酒產業為切入點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累計舉辦9屆寧夏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5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架起了寧夏與世界互動交流的新橋梁。
會場內外,國字號平臺影響力、吸引力不斷提升。被譽為“酒界奧斯卡”的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時隔7年再度落地中國、選址銀川;國際葡萄酒名莊名酒展上,參展商亮出壓箱底的“寶貝”;AI數智化混釀技術、智慧酒桶、葡萄園全功能機器人等“黑科技”頻現;博覽會還注重大眾的參與度,發放消費券,釋放葡萄酒文旅融合新活力……
連續5年參加博覽會,志輝源石酒莊不僅多次拿下展會最高榮譽大金獎,還憑借參展期間的“印象分”,與經銷商簽下不少訂單。“之前最大的一單便是通過博覽會牽線完成的,本次博覽會我們更有信心。”酒莊總經理袁園說。“最初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態參加博覽會,沒想到收獲遠超預期。”博覽會現場,新疆弓月酒莊總經理郭永強忙著用翻譯軟件與釀酒師、品酒師交流,在他看來,博覽會不僅是推介產品的展臺,還是行業分享交流的重要平臺。
本屆博覽會,同步舉辦第32屆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55個國家和地區的387名中外評委齊聚銀川。“這無疑是與行業頂尖大咖交流的絕佳機會!”郭永強說。
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博覽會超越單一展會功能,正發展成整合行業資源、引領產業創新、促進國際合作的綜合性平臺,其“以展促產、以會興城”的效應持續釋放,為建設“世界葡萄酒之都”提供支撐。
一個開放共贏的“紫色機遇”
這是一扇開放的“紫色窗口”。
第三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投資貿易大會簽訂融資、投資、銷售類項目224個,協議總金額307.2億元;第四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上,超過420家國內外葡萄酒、葡萄酒衍生品、釀酒輔料、包裝、藝術文創等展商同臺展示;第五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期間,舉辦14項系列配套活動,展現“葡萄酒+”融合產業發展的美好前景……
“寧夏喚醒了沉睡的戈壁荒灘,創造了千億級葡萄酒產業的‘紫色奇跡’,擦亮了以酒為媒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紫色名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楊萬明說,希望通過葡萄酒這一國際語言,與各國朋友增進了解、深化友誼、推動合作。
這是一個合作共享的舞臺。
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主席伊薇特·范德梅爾韋說,當前全球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正面臨共同的挑戰——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生態平衡等議題正考驗著每一個產區的智慧與擔當,呼吁包括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在內的中國葡萄酒同仁,以協作之心應對挑戰,精誠合作共享知識,制定符合全球趨勢的可持續發展標準,讓環保理念貫穿產業鏈始終,讓葡萄酒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燈塔。
寧夏在與世界的“碰杯”中,共享開放共贏的新機遇。(記者 姜璐 王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