轄區有百余家企業,靈武市人民法院寧東法庭每天受理的第一起案件,基本上都是涉企糾紛。
“今年以來,我們已受理涉企糾紛552件。”6月17日,寧東法庭庭長鄧雙一大早就開始調解前一天立案的一起標的為700余萬元的工業蒸汽供應費用逾期未支付糾紛。
快調、快立、快保、快審、快執……翻開案卷,立案時間與出具文書的時間最短相隔不過一天。在這里,涉企糾紛講究的就是一個字:快。
快立+快調,促調前履行
“5.4萬元對于大企業來說只是一筆小支出,但對于我們這種小微企業來說就是一筆大收入……”5月30日,寧夏某電纜公司代理人李某某焦急地來到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營商環境法治工作中心,向寧東法庭法治體檢中心值班法官鄧雙訴說企業的難處。
受理案件后,鄧雙立即啟動“益企+”商事解紛綠色通道,與寧夏某科技公司取得聯系并確定節后上班第一天在法治體檢中心進行調解。
“本身你方違約在先,假如案件進入訴訟程序,不僅會產生訴訟費、保全費、執行費等費用,還會影響公司聲譽……”鄧雙掛斷電話前的幾句話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寧夏某科技公司掛斷電話后,第一時間向寧夏某電纜公司支付了2萬元。
6月3日,法治體檢中心聯合檢察、司法、公證、律師等,分別利用自身優勢為當事人講法理、說情理、算經濟賬,不到半個小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剩余3.4萬元于8月底前一次付清。
自2024年10月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營商環境法治工作中心成立以來,寧東法庭設置以法治“體檢”、法治“接診”、法治“診療”三項機制為載體的“益企航”法治體檢中心,打造出了一個“一站式”“一攬子”“一次性”化解涉企矛盾糾紛平臺。
“體檢中心也可以立案、開庭,主打的就是一個方便。”鄧雙說,這里已是一個處理了4000余萬元涉訴金額的成熟“診所”。聯合化解矛盾糾紛69件、開展示范庭審55件、入企開展“法治體檢”16次、開展巡回審判4次、舉辦法治講堂7次、召開企業家座談會5次、提出防范風險漏洞的合理化建議26條、解答企業法律咨詢60余人次……每一項,都是快速為涉企糾紛定分止爭、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讓企業“輕裝上陣”的有力佐證。
快保+快執,促當場履行
“法官,寧夏某藥業公司欠了我們將近20萬元貨款,我們想訴訟但又擔心‘打草驚蛇’,怕他們轉移財產。”日前,寧東法庭訴訟服務大廳里,寧夏某儀器公司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法院干警引導該公司申請了訴前保全,在案件登記的同時發出保全裁定書。案件分到承辦法官馮玉晶手里后,她發現2家企業是已穩定合作多年的生意伙伴,正是基于長期合作和信任,寧夏某儀器公司才給予寧夏某藥業公司先送貨后付款的“特權”,于是向2家企業提出調解的建議,希望能在解決糾紛的同時修復雙方的合作關系。
供貨單據、退貨單據、銀行資金往來明細、貨物型號及單價……調解現場,馮玉晶與雙方一起核算清楚了欠付貨款金額,雙方心服口服地達成一致調解協議。但又出現了新問題——寧夏某儀器公司不信任寧夏某藥業公司,所以不愿意解封其凍結賬戶,但不解封賬戶,寧夏某藥業公司就無法履行調解協議。馮玉晶當機立斷給開戶銀行打去咨詢電話,確定該銀行可以辦理跨行扣劃存款、解除凍結事宜,又向執行法官詳細了解執行流程,確保程序合法合規。
“你們放心地在調解筆錄上簽字,保證下午一次性處理完畢。”馮玉晶告訴雙方企業負責人。當日下午,銀行剛上班,她就帶著手續坐到辦理窗口前。一個小時后,寧夏某儀器公司賬戶到賬18.5萬元,寧夏某藥業公司的銀行賬戶解凍,開始正常流轉……(記者 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