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衛市騰格里沙漠鎖邊工程現場。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見習記者 王強 攝
6月30日,中衛市騰格里沙漠鎖邊工程現場,隨著最后50米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植入濕沙層,一條全長153公里的綠色“鎖鏈”實現全線閉合,橫亙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標志著寧夏境內騰格里沙漠實現全面鎖定。
“這一刻,特別激動!”見證最后一塊草方格落定,投身治沙工作三十余載的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說。從上世紀50年代,為保障我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暢通,在騰格里沙漠探索出“五帶一體”防護體系,到如今寧夏境內騰格里沙漠鎖邊全面完成,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這場與沙漠的持久戰,迎來全新的歷史節點。
自2023年6月打響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以來,寧夏集中力量對騰格里沙漠26.5公里缺口發起總攻,將騰格里沙漠固沙鎖邊工程作為重點項目推進。中衛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劉天平介紹,這條由草方格筑基、灌木帶固守、喬木林成屏構筑的立體防線,最寬處達38公里,最窄處10公里,巍然成型,扼住黃沙入侵的“咽喉”要道。
近年來,寧夏以“制度—技術—產業”三維協同推進荒漠化治理。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修復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密集出臺了《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推進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美麗寧夏的意見》《寧夏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法規;聯合國家林草局三北局及陜西、甘肅、內蒙古等省區,深化協作聯動,構建跨區域生態聯防聯治網絡;創新實施“林光互補”“草光互補”等生態修復新模式,推進生態保護與特色產業協同發展。
依托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試驗研究站、寧夏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機構的合作,我區在防沙治沙技術上實現了多項突破,創新“刷狀網繩式草方格”,“草方格+沙結皮”技術,“深植濕沙層”的高效植苗技術等,賦能鎖邊工程高效推進。
隨著中國—中亞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落戶寧夏,博鰲亞洲論壇國內首個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項目在寧夏啟動,寧夏的治沙實踐正融入全球視野,鋪展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記者 馬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