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丁煒勇 李東 文/圖)“工資下午就結清,在家門口干活心里踏實!”6月18日,六盤山腹地的涇河源鎮冷涼蔬菜種植基地里,田間地頭忙碌的婦女們笑容滿面,言語間滿是幸福與滿足。近年來,涇河源鎮積極探索多元就業增收路徑,以勞務經濟為“金鑰匙”,成功打開群眾的致富之門。
走進河北村,一本本務工賬本,清晰勾勒出村民立體增收的美好圖景。100余名村民長期在縣內菌菇廠、牛肉干車間等穩定就業;80余人憑借自主經營露營基地、農家樂實現創業增收;還有80多人遠赴陜西、包頭等地,在建筑、餐飲行業打拼。村婦聯主任伍愛琴介紹,企業租地用工,婦女每天工作10小時能掙120元,加班則是132元。表現優異的村民,月收入可達3500元,7月到10月就能掙到一萬七八,實實在在的收入讓村民收獲感滿滿。
為進一步暢通就業渠道,涇河源鎮政府打出就業服務“組合拳”。依托“涇水清源”公眾號、村組微信群等線上平臺,年內精準推送54家企業的3980個崗位信息;通過舉辦閩寧協作等專場招聘會,完成204人“點對點”輸送。河北村村民于付升的兒子便是受益者之一,“我兒子春節后通過縣里組織去廈門打工,月薪6000元左右,比過去強多了。”目前,全鎮已實現轉移就業5715人,縣外務工的80余人平均月收入5000元,政府有組織輸出占比高達67%。
此外,涇河源鎮還依托“冶家名廚”“龍潭養牛人”等七大特色勞務品牌,帶動1500人實現技能型就業。品牌效應吸引眾多企業加速集聚,寧夏蕈香源公司便是典型代表。自5月入駐以來,每天用工80多人,男工日薪200元,女工120元,截至目前已發放工資40余萬元。公司負責人張團立對當地贊不絕口:“政府流轉了3000多畝地,這里民風好、服務優,明年計劃擴種到3800畝!”在鎮域企業、景區項目的拉動下,621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從河北村的務工版圖到全鎮的就業大盤,涇河源鎮走出了一條“品牌賦能+精準輸轉+產業托底”的增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