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兆蓮)記者6月28日從靈武市委宣傳部獲悉,今年,靈武市以“億萬千百”文化IP為軸心,以遺跡遺存為紐帶,深挖文化遺產富礦,持續推動非遺的活化傳承與動態保護,讓古老技藝深度融入城市脈動與百姓生活。
靈武市筑牢非遺傳承根基,構建起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囊括38項珍貴遺產,培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1人。從自治區級傳承基地到市級非遺工坊,保護載體日益多元,更將非遺保護納入《靈武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廣電發展規劃》,寧夏長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建設加速推進。非遺保護的生命力在于大眾參與,靈武市精心組織開展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送六進”惠民演出、“非遺進校園、進景區”等系列活動如春風化雨,讓非遺種子在群眾沃土中生根發芽。
同時,扶持成立劉宏安靈州瓷、馬義珍口弦等大師工作室和傳習所,成為非遺活態傳承的“燈塔”。非遺工坊更跨界聯動婦兒、殘疾人權益保障等工作,創意工坊與公益課堂讓非遺觸手可及。“文旅活動+非遺展演+研學”模式成為引流利器。在“5·19中國旅游日”“崇興桑葚文化大集”等系列文旅活動中,非遺展演區總是人氣爆棚。靈武市數字文化館及文昌閣“數字非遺”展示館通過智能設備打造沉浸式非遺新體驗,讓古老技藝在數字浪潮中綻放新姿。
此外,靈武市推動“非遺傳承”與素質教育成果有機結合,剪紙、靈武窯古瓷燒制、秦腔等非遺課程走進校園,傳承人擔任校外輔導員,累計培訓學生超千人次,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種子。非遺技藝與文旅資源碰撞出產業火花——依托靈武窯古瓷燒制技藝,開發出百余種收藏品與文創產品;唐氏羊羔酒擴大生產規模,“烏雞酒”等新品嶄露頭角,非遺文化產品正轉化為兼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市場新寵。(圖片由靈武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