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某熱力有限公司與寧夏某置業有限公司簽訂入網協議,約定由寧夏某熱力有限公司為寧夏某置業有限公司提供熱設施建設,寧夏某置業有限公司支付供熱設施建設配套費。然而寧夏某置業有限公司于2022年6月底支付給寧夏某熱力有限公司450000元,剩余3580830元久未支付。該案件經西夏區法院民營企業商事調解中心調解,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糾紛了結。
近期,西夏區法院再次成功調解了某物聯科技(寧夏)有限公司與淮北某物流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某物聯科技有限公司與某鐵路裝備有限公司運輸合同糾紛案件。
在西夏區法院,化解企業矛盾、減輕企業訟訴費用、紓解企業困難的案件不勝枚舉。自2020年至2024年,西夏區法院共受理勞動爭議案件1076件,事件調撤率52.1%,訴前化解勞動爭議糾紛案件562件,涉案標的達10.95億元。
西夏區作為銀川市乃至寧夏的工業、旅游業和大專院校聚集區,勞動者特別是青年勞動群體龐大,新就業形態涉及領域眾多,各種勞動關系復雜。為此,西夏區法院以法院為“1”,與“社區+企業+工會+仲裁+勞動監察”聯合運用“1+5”勞動爭議解紛工作模式,依法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厚植營商環境法治沃土。
“面對日益復雜的勞動糾紛案件,西夏區法院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高效、公正、便捷地化解勞動糾紛,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西夏區法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西夏區法院通過多元協同,打通勞動爭議糾紛多元化解防線。與社區、工會聯合成立“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聯動工作室”,負責具體勞動爭議案件調處,全面優化“分調裁審執”運行模式。深化落實“塞上楓橋”基層法治工作機制,依托110家“楓橋式共享法庭”在各社區設立巡回審判點,利用大事共商、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的“四會協商”制度,發揮工會、勞動、監察、人社、行業協會等機構作用,不斷擴展勞動爭議維權邊界。成立寧夏首家“工會+法院+仲裁”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將勞動爭議調解、職工法律援助、勞動法律監督、普法宣傳教育、心理輔導“五位一體”納入多元職工維權機制。與仲裁委建立聯席會議、調解聯動、審判協助、裁審信息溝通等制度,共同化解各類勞動爭議糾紛。勞資雙方“點單”,法官上門“問診”,通過梳理法律糾紛、查找法律風險、提出意見建議的“訂單式”普法,形成精準“示范性裁判”。成立“李麗法官工作室”,開設“李麗談勞動”微信公眾號專欄發布專業文章93篇,瀏覽量超60W+。法官李麗所著《勞動爭議案件審判實務》被法律出版社作為年度重點推薦書目出版發行。
“勞動爭議糾紛看似是‘小案件’,卻關乎勞動者生計、企業穩定和社會和諧。法院不能只做‘最后一道防線’,更要主動下沉、前端發力,把矛盾化解在早、化解在小。”為此,西夏區法院將關口前移,聯合仲裁委設立勞動爭議糾紛“楓橋式共享法庭”,在案件進入法院前聯動介入了解爭議焦點,通過釋法明理、協調溝通,引導當事人通過非訴方式化解矛盾。在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營商環境法治工作中心,將審判服務延伸到企業及勞動者“家門口”。工作中心自2023年9月成立以來,審結涉勞動爭議案件30件,調撤率百占63%,被中國法學會確定為先進基層服務站點。同時,做優職能聚合,建立特邀調解員全程介入機制,推動“法院+工會+人社+司法+檢察院+N”跨部門協作,整合律師、調解員、仲裁等專業資質參與調解,充分提升解紛質效。針對外賣配送、網約車等新就業形態勞動關系靈活、權益保障難等問題,聯合工商聯、團委、工會等部門共同“會診開方”、答疑解惑。
此外,西夏區法院還不斷延伸服務觸角,深度參與勞動爭議糾紛基層治理,組織法官常態化下沉企業、學校、社區,通過走訪調研、網絡直播、面對面答疑等形式,結合常見勞動爭議糾紛類型及典型案例,提供頻次高、覆蓋廣、定位準的“問需+送法”“普法+解紛”服務,為構建公正合理、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以前覺得打官司耗時耗力,沒想到在調解員的幫助下,我和公司很快達成了協議,工資補償順利拿到手。”一位通過基層調解組織成功維權的勞動者感慨道。企業方面同樣受益。“專業調解和高效仲裁幫助我們快速解決了與個別員工的糾紛,避免了冗長的訴訟程序,讓我們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生產經營中。”某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針對化解的勞動糾紛,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寧夏新聞網記者 胡琴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