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寧夏鄉村,空氣里飄蕩著奇妙的融合香氣。中寧縣喊叫水鄉石泉村的灶臺邊,少數民族婦女麻利地將金黃油香撈出鍋,漢族大姐笑著把翠綠粽葉折成尖角。灶火跳躍間,油香與粽葉的清香纏繞升騰,交匯成鄉野間最動人的煙火詩行。“端午節隔壁村教會我們包粽子,我們教會她們炸油香!”村民一句笑語,道盡了石泉村工會成立半年多來悄然織就的團結圖景——92名各族貨車司機、個體戶被擰成一股繩,更在油香與粽葉的交疊中,編織出一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團結網。
海原縣李旺鎮楊山村村民田彥花在村里的扶貧車間上班。
小組織激活大網絡:當“找工會”成為新習慣
“過去趕集看見工會標語,總覺得那是城里人的事。”海原縣李旺鎮楊山村扶貧車間里,23歲的少數民族婦女田彥花的手指在縫紉機上翻飛如蝶。機聲如急雨,敲打出嶄新的生活節奏。“如今機器安在家門口,工會把技術送到手邊,這才明白‘娘家人’三個字的分量!”
在自治區總工會“黨建帶工建”的強力推動下,這樣的蛻變正在173個試點村(社區)同步發生。工會組織,這個曾讓鄉親們感到陌生的名詞,正以破竹之勢在鄉土深處扎根蔓延。
楊山村工會專干用最樸素的“笨功夫”——挨家敲門、精準服務,硬是在大半年光景里,讓會員從最初的16人裂變至245人。常年奔波在外的貨運司機,如今也鄭重地將工會證揣進了貼身口袋。
同心縣田老莊鄉石塘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一曲高亢悠揚的“花兒”《民族團結心連心》贏得滿堂喝彩。非遺傳承人楊宗海的歌聲,正是村工會扎根后激活的文化熱流。非遺課堂、科普大篷車、貨車司機入會儀式輪番登場,讓這里成為村莊最聚人氣的“文化磁場”。“4月成立至今辦了11場活動,場場爆滿!”工會干事翻著排得密密麻麻的2025年活動排期表,笑容里滿是自豪。83歲的村民楊登清一句話點破了變化:“現在,有事‘找工會’成了我們村里人的習慣了。”從陌生疏離到信任依賴,村級工會以潤物無聲的服務,悄然重塑著鄉村治理的毛細血管。
同心縣田老莊鄉石塘嶺村村民展示村里的農副產品。
小服務托起大民生:技能飯碗端穩幸福心
石塘嶺村“巧手手”培訓班里,馬佩艷手中的彩線上下翻飛,一件件精巧的手工藝品逐漸成形。這些凝聚著巧思的作品,正通過工會搭橋的電商平臺,翻山越嶺銷往全國。一份在家門口習得的技能,穩穩托起了她增收致富的希望。
工會服務如春風化雨,精準滴灌著鄉村最迫切的需求。寧夏通過區、縣、鄉三級工會聯動,建筑、維修、家政、餐飲、物流等實用技能培訓送到田間地頭。2025年,寧夏總工會計劃為全區不少于5000人(次)農民工賦能的目標,正化作鄉親們手中實實在在的“金剛鉆”。
海原縣李旺鎮楊山村工會關注的426名貨運司機和年均900人的務工大軍,在工會支持下成為勞務輸出的堅實支柱。
從精準建立困難農民工檔案、實施醫療互助保障、啟動臨時救助,到為困難職工家庭子女提供金秋助學、學業輔導,工會的關懷細致入微。
中寧縣喊叫水鄉石泉村工會的民生賬本上記錄著溫暖:工會開展的春送崗位、夏送清涼、金秋助學、冬送溫暖的“四季服務”;為75名大貨車司機贈送醫療互助保障和體檢……
同心縣田老莊鄉石塘嶺非遺“花兒”傳承人楊宗海在直播。
小活動澆灌大團結:油香粽葉里的“共樂”密碼
“以前各忙各的,如今廣場天天有戲看!”幾個楊山村村民,指向村工會打造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廣場。露天電影照亮夜晚,文化大篷車輪番獻藝,秦腔自樂班鄉音嘹亮。籃球場上,各民族青年混合組隊,激烈拼搶;棋牌桌旁,各族老人“殺”得難解難分,笑語不斷——這些日常浸潤的歡聚,悄然消弭著無形的隔閡。
在同心縣田老莊鄉石塘嶺村文化大院,“花兒”非遺傳承的脈絡已延續半個世紀。楊登清老人堅守五十載的技藝傳承,在工會將直播間架進大院后煥發新生。徒弟楊宗海的直播間粉絲破萬,屏幕那端,內蒙古牧民跟著學唱,四川學生留言求譜。古老曲調乘著電波跨越山河,成為各族兒女共學共樂的嶄新紐帶。
傳統節日更成為工會凝聚人心的絕佳載體。春節的社火、元宵的花燈、清明的追思、端午的粽香、中秋的明月、國慶的歡歌……工會精心組織的民俗展演和主題慶祝活動,讓共同的文化記憶在活動中復蘇交融。石泉村油香與粽葉的互學互授,沙溝鄉的文藝匯演,石塘嶺村“我的中國夢 文化進萬家”活動,楊山村已舉辦的8場吸引超800人次參與的活動,以及石塘嶺村排到年末的24場計劃……寧夏總工會全年600場次的基層文化活動目標,正在為民族團結注入澎湃而鮮活的文化動能。
行走在寧夏的試點鄉村,灶臺邊油香的余味縈繞鼻尖,扶貧車間里縫紉機的節奏清脆悅耳,文化大院中“花兒”的旋律直上云霄——這些生動具象的鄉村日常,正匯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基層沃土最堅實的注腳。
隨著173個村級工會的星火燎原之勢,一幅以工會組織為堅韌紐帶、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鄉村新圖景,正在寧夏的鄉土大地上磅礴鋪展。這縷源自基層的團結之香,終將彌漫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最溫暖深厚的底色。(寧夏新聞網記者 閆文麗 文/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