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石嘴山,處處生機盎然。地處賀蘭山東麓的平羅縣崇崗鎮常青村的桑樹園內,紫紅色的桑葚綴滿枝頭,與蔥郁的葉片相映成趣,游客穿梭園內采摘成熟的果實,體驗采摘樂趣。不遠處,數百畝紅樹莓青翠蔥蘢,豐收在望。
如今,這個充滿活力的常青村,曾一度在發展中步履維艱。常青村鄰近沙湖生態旅游區和西夏離宮遺址,5公里外的賀蘭山大水溝內還有 120 幅賀蘭山巖畫。然而,這份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長期以來未能有效轉化為發展動能。
“守著‘金飯碗’,卻一度吃不飽飯。”常青村黨支部書記周永宏說,過去,我們村產業單一,主要依靠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村集體經濟薄弱,發展陷入瓶頸。
“不能再讓資源‘沉睡’了。”周永宏說,破局的關鍵在于找準特色融合發展路徑。2017年,他帶領“班子”成員外出考察,回來后與村民商議決定引進紅樹莓發展特色產業。隨后,周永宏組織帶動15戶黨員群眾流轉村集體土地,開啟規模化紅樹莓種植產業。“村里有了紅樹莓產業,我在家門口打工一天能掙120 元,日子也有奔頭了!”56歲的村民李愛紅感慨道。目前,常青村紅樹莓種植面積達300 畝,村民畝均年增收 1.2萬余元。
為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常青村著力破解紅樹莓儲存難題。“我們購置凍干、打粉設備,建立紅樹莓加工車間,將紅樹莓加工成原漿、凍干粉、果醬等銷往全國,還開通電商服務站。”周永宏說。如今,常青村通過“支部+公司+農戶”模式,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紅樹莓產業鏈,年銷售額達50萬元至60萬元。
紅樹莓產業的興旺,帶動了常青村全方位蛻變:完成106戶農房外墻立面改造、3000米圍墻翻修;新建1300米村莊巷道;打造900米休閑廊道和2000平方米文化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沿著寬敞、整潔的村道前行,一座由賀蘭石砌筑的小院映入眼簾,這是常青村盤活閑置土地資源打造的特色民宿。“游客白天可以采摘鮮果、探訪西夏離宮遺址,夜晚可入住民宿,燒烤、看星星,體驗露營樂趣。”周永宏說。2024年,常青村整合資金44萬元收儲4戶宅基地,建成3套民宿。同年,依托自治區高質量美麗宜居村莊項目申請資金200萬元,以“閑置宅基地再利用+公共設施雙提升”模式,再次收儲3戶閑置宅基地,建成1套民宿。當年10月,總面積超1000平方米的“星月客棧”民宿群正式落成。
舉措成效顯著,人氣也隨之而來。常青村已連續6年舉辦紅樹莓采摘節,每年8月采摘季游客絡繹不絕。2024年6月,常青村被市總工會列為職工療休養服務點,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我們正在建設陽光生態餐廳,目前主體已完工,剩內部裝潢了。”周永宏說,“餐廳主打我們的‘四山’特色,就是山泉水燉山羊,山蘑菇燉山雞,讓游客吃得地道、吃得舒心。”陽光生態餐廳建成后,將與3個民宿小院、露營基地形成“吃住游”閉環,進一步完善常青村的旅游布局。
融合發展的成效體現在增收賬本上。2024年,常青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60萬元,帶動60名村民就近就業,20戶農戶共同創收,人均年增收1.26萬元,預計今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將達到80萬元。
如今,常青村依托獨特區位與資源優勢,持續深耕紅樹莓特色產業,拓展觀光采摘、農事體驗、休閑康養、美食品鑒等更多業態,全力打造農文旅融合的綜合體驗地。(記者 袁佳 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