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4月17日,金鳳區黃河東路街道工業集中區社區依托“黨建共享家”平臺,以“愛心郵筒”為紐帶,組織“愛心媽媽”志愿服務隊開展“送書上門”活動,將全民閱讀的春風吹進千家萬戶。這項以“陣地共享+服務共享”為特色的創新實踐,不僅讓轄區青少年和兒童享受到了“點單式”閱讀服務,更構建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溫馨圖景。
“愛心郵筒”讓書香流動
走進黃河東路街道工業集中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進門處的“愛心郵筒”格外醒目,通過黨建統籌資源、陣地承載服務,“愛心郵筒”不僅成為書籍流轉樞紐,更為鄰里互助搭建起橋梁。目前,已有200余冊圖書通過“共享-傳遞-再共享”的模式惠及轄區居民。
這個由“黨建共享家”陣地改造的“書香樞紐”,鏈接著轄區3個黨支部的圖書室、企業讀書角和居民家庭書架。“過去圖書資源分散閑置,通過陣地共享機制,原本分散在小區活動室、企業讀書角的圖書資源實現集約化管理,黨史類、科普類、文學類書籍分門別類,形成動態更新的‘閱讀資源池’。”社區黨委書記吳海林介紹,2000余冊圖書經分類編碼后,可精準匹配各類群體閱讀需求。
“愛心媽媽”送上知識與陪伴
每周,“愛心媽媽”們都會準時出現在社區閱覽室。這支由26名女性黨員、社區工作者、全職媽媽組成的志愿服務隊,正是“黨建共享家”服務共享機制孵化的明星團隊。社區通過“居民點單-平臺派單-志愿者接單”機制,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一對一”送書服務。
住在恒大名都西區的三年級學生單月馨通過“愛心郵筒”投遞了“心愿卡”,次日便收到了《中華人物故事》和《中外兵法故事》兩本書籍。負責配送的“愛心媽媽”戴靜蘭輕輕翻開書頁,指著扉頁上“黨建共享家”的專屬印章說:“每一本書都帶著愛的印記。”
“愛心媽媽”馬玉琴經常去特殊兒童周敏舫家中,給孩子耐心講解《雷鋒的故事》,這是“黨建共享家”服務共享機制孵化的特色場景——“愛心媽媽”根據孩子年齡和興趣定制書單,在送書時開展“30分鐘共讀”,通過角色扮演、提問互動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自該項服務開展以來,“愛心媽媽”們已累計送書上門90余次,開展伴讀指導60余小時,惠及兒童40余名。流動的書香與溫情的陪伴,讓閱讀成為孩子們“觸手可及”的幸福。
從“愛心郵筒”到“愛心媽媽”,從“資源沉睡”到“書香流動”,黃河東路街道工業集中區社區以“黨建共享家”平臺為支點,撬動資源與人才的雙向奔赴。當媽媽們叩響一戶戶家門,送上的不僅是書籍,更是知識的火種與心靈的陪伴。下一步,該社區將持續深化“五個共享”機制,創新模式、拓展新場景,讓全民閱讀的春風吹入更多家庭,為共建書香社會注入基層活力。(記者 吳春霖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