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2年從西安理工大學畢業后,田軍倉教授便扎根寧夏,致力于水利事業的研究與教學。從碩士到博士,從寧夏農學院到武漢大學,他不僅成為寧夏首位水利博士,更將自己的科研生涯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四十余載春秋,田教授始終秉持一個信念:只有深入田間地頭,才能真正理解農民的需求,解決農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讓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寧夏是個缺水的地方。他就從水資源短缺問題入手,將節水灌溉和水資源高效利用作為研究的重點方向,系統建立了干旱寒冷多風地區節水灌溉應用理論和技術體系,為解決國家和地方節水灌溉難題創造價值。
1990年至1991年,針對寒冷地區混凝土渠道易凍裂問題,田軍倉規劃設計和實施了鹽池縣四墩子等井灌區2300畝管灌示范項目。針對寧夏因寒冷而作物積溫不夠的實際,于1992年在寧夏首次引進膜上灌技術,當年他主持實施的10畝西瓜、玉米膜上灌試驗獲得成功。
“當時就覺得自己完成了第一個小目標,但路長道遠,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碧镘妭}說。
1993年至1995年,他在鹽池縣進行“寧夏干旱地區渠溝田全防滲灌水技術研究”,在國內首次揭示了渠溝田全防滲灌水技術的節水機理、形式和適用條件,首次提出了苜蓿、西瓜、玉米的水肥耦合模型及其優化組合方案。通過經濟評價得出各種節水灌溉模式的合理性排序,找出了“管灌+膜上灌”是干旱多風寒冷地區灌溉大田作物的最佳模式,節水30%—50%,增產20%以上;在固海揚水灌區進行“寧夏揚黃灌區節水灌溉優化配水技術研究”,建立了大田作物非充分灌溉制度和優化配水技術體系。進行了“寧夏扶貧揚黃紅寺堡灌區節水灌溉咨詢”課題研究,為紅寺堡扶貧揚黃工程順利上馬提供了節水灌溉技術支撐……
黃河水含沙量高,直接微灌易堵塞灌水器。1996年,田軍倉首次發明了微灌用高含沙水排滲過濾(非全流過濾)新方法及多種新裝置,研發了經濟實用型黃河水微灌凈化處理技術,應用于寧夏、新疆等地,為解決高含沙水微灌這一世界難題開辟了新途徑。
干旱地上節約下了幸福水,開出了科研花,種出了致富果。多年來,他建立了寧夏引黃灌區水稻精準節水灌溉技術體系,促進了引黃灌區大幅度節水和優質水稻產業化;建立了寧夏不同水源類型的溫室蔬菜和非耕地溫室滴灌節水增產增效技術體系,促進了寧夏百萬畝溫室蔬菜產業化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近5年來,他立足賀蘭縣、平羅縣、惠農區、興慶區,建立了基于滴灌與太陽能暗管排水相結合、基于移動終端的農田作物水肥氣熱鹽一體化智能噴(滴)灌系統及智能泵站等技術的寧夏銀北現代化生態灌區技術集成模式。立足沙坡頭區,建立了生活污水再生回用農業、綠色建筑等節水技術集成模式和樣板。立足興慶區,建立沙質土中度鹽堿地稻旱輪作排滲過濾、中重度鹽堿地“稻漁結合+稻旱輪作”等節水控鹽技術模式。促進了現代化生態灌區、非常規水利用和鹽堿地綜合治理建設。
除科研之外,他帶領團隊實現了寧夏第一個工科(水利水電工程)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自治區重點學科,教育部創新團隊,何梁何利基金獎零的突破,實現了水利工程學科層次和質量的整體提升。
“未來的發展一定是生態化、智能化、精確化,所以我會把它們融入我目前研究的鹽堿地綜合治理、現代化生態灌區、精準灌溉和水肥氣熱鹽耦合中,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及中國式現代化寧夏篇章提供技術支撐。”田軍倉說。(記者 裴云云)